首页Home 御承学堂YuCheng ClassRoom 19件镇国之宝!件件价值连城,值得一看!

19件镇国之宝!件件价值连城,值得一看!

时间Time:2020-10-14 18:23 作者Author:御承君

↖ 点击关注“御承雅赏”


皇室御品·宫廷私珍

收藏资讯平台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

如何回到往昔去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

文物是历史的承载者,

记录着所处时代的风貌特质。

从商周尚武,到楚汉浪漫,

从魏晋风骨,到唐宋芳华,

文物静默无言,

却为我们呈现出最精彩的王朝记忆。


本期,19件镇国之宝,

从青铜饕餮,到金玉丝绸,

从书画法帖,到瓷器凤冠,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

领略各个时期的独特风采。



1:商后母戊鼎

青铜器之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2:商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

天下第一凤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曾六迁其都,最后由盘庚迁都于殷,即今之河南安阳小屯村。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在殷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妇好墓就是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在妇好墓的大量玉器中,玉凤仅此一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也是妇好墓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据《史记》记载,殷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是在吃了玄鸟(即凤)的蛋后,才生了契。这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殷人也就自命为凤的后裔。玉凤的出土为研究早期的凤鸟信仰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材料。


3:商青铜神树

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商青铜神树,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5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


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4: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三千年前的飞天梦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太阳神鸟金饰,商周时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 内径5.29 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达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阳神鸟金饰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象征了三千年前的飞天梦。


5: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

天下第一剑

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6:战国水晶杯

迄今为止出土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

杭州历史博物馆



水晶杯,战国文物,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战国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为起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堪为无与伦比的珍品。此杯现珍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7: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汉代皇后玉玺唯一实物资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汉皇后之玺是西汉玉器,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


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8: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河北省博物馆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9: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西汉初期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湖南省博物馆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其高超的制作技艺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10:东汉马踏飞燕

汉王朝强大的象征

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整体上看,东汉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11:晋《平复帖》

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北京故宫博物馆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见证了汉字流变。现藏故宫博物院。



12: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8厘米,长43厘米,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13: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


唐兽首玛瑙杯是极其珍罕的唐代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14:唐韩滉五牛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 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15:北宋苏轼《寒食帖》

天下第三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16: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台北故宫博物馆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极其珍贵。该盆呈椭圆形、突出一圈侈口、深壁、平底、足底间突出一圈窄边稜、四足、足呈云头形。1936年曾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编号Porcelain No.25。全器满釉不露胎,仅在器底留下六个细小支钉痕。器底刻有乾隆御题一首,尤为难得。


17:元青花釉里红瓷仓

有明确纪年的楼阁式瓷仓

江西省博物馆藏



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是元代瓷器,1974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凌氏墓出土,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元青花釉里红瓷仓通高29.5cm,横宽20.5cm。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


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是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楼阁式瓷仓,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18:明孝靖皇后凤冠

欲戴后冠,必承其重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孝靖皇后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靖皇后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19:清“大禹治水”大玉山

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时期宫廷玉器,该玉器为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乐寿堂。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kg。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博物馆是学习艺术鉴赏的最佳方式之一。


上期课程宁大艺术品班开启了杭州、湖州瓷器艺术馆游学,欣赏美景,上手名窑,精彩满满。接下来,宁大艺术品班将拓展更多艺术游学之旅:如11月初的御窑千年,皇帝、督窑官、与宫廷美学——景德镇游学;重走梁思成林徽因山西古建考察之路——山西游学等等,各领域大师亲自带队,在艺术的源头探寻艺术之美。


热爱艺术的朋友们点击下文便可查看下期11月景德镇游学详情啦。山水之间,游学全球博物馆!我们下个目的地见~

景德镇艺术游学预告|穿汉服,赏瓷器,辨真伪,千年瓷都等你来撩~




戳下文,再读一篇

蔡暄民  :“捡漏”是初入收藏门的大忌

品德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男人传统的四大首饰都有啥?

最美不过宋官窑!从65件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读懂宋官的鉴别与欣赏!

100件实拍高清大图!辽宁博物馆国宝级明清瓷器藏品欣赏!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