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御承雅赏”
皇室御品·宫廷私珍
收藏资讯平台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北宋|周邦彦《苏幕遮》
夏为大,至为极,夏至时节,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时候。长长的白昼,令古人的生活更为缤纷多彩。
弘历观荷抚琴图里的夏天
1 |夏日宫廷
宜赏荷、宜抚琴、宜吃瓜果
夏至,宜赏荷、宜吃瓜果,民间如此,宫廷也不例外。
《弘历观荷抚琴图》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主绘,中国画家补画山水背景。画中乾隆皇帝身着汉装,临湖抚琴,远处高山流水,喻其襟怀心境。
弘历观荷抚琴图
画中乾隆左前方有一小桌,天蓝釉花瓶插荷花,煞是娇艳可爱。霁蓝釉盘盛装冰块和桃子,鲜嫩清凉,令人忍不住想咬一口。细腻的笔触与富于变化的色彩将夏日意境描绘得精微而生动。
清郎世宁《弘历观荷抚琴图轴》
从此图中可以看到郎世宁运用焦点透视手法,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所见到的屋宇移于画幅,成功地在二维平面画幅上真实地表现出多维空间,与传统中国界画描绘空间的手法完全不同。
2 | 蓝釉里的清凉世界
在乾隆的琴声之外,画中的瓷器同样引入入胜。天蓝和霁蓝,冷色系的釉色为夏日的宫廷愈添清凉。
清郎世宁《弘历观荷抚琴图轴》局部
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蓝”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染草;《说文解字》中也解释为:“蓝,染青草也”。
蓝色属于冷色系颜色,是天的色彩,凝重、肃穆而庄严,有时候近乎冷酷,因而蓝色在上古时期古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种经常见到的颜色。蓝色在中国古陶瓷中出现也算是比较晚的一种色彩,至迟在唐代的三彩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的大量应用。
唐 三彩烛台,故宫博物馆藏
清代在蓝釉的品种上不断丰富,以霁蓝的烧造为主体,同时大量烧造洒蓝釉,还成功烧造了天蓝釉。
清代霁蓝釉延续了元、明时期的烧造工艺而不断发展,蓝色更为纯净、莹润,或深沉,或典雅,在烧造的掌握和控制上更为游刃有余。
弘历观荷抚琴图局部
乾隆皇帝曾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名句,写诗赞美霁蓝釉瓷器:
“落霞彩散不留形,
浴出长天霁色青。”
在霁蓝和洒蓝釉之外,清代还出现了成熟的天蓝釉。
清天蓝釉葫芦瓶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天蓝釉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中烧成的蓝釉,与普通霁蓝釉不同的是其氧化钴的含量较低,不足百分之一,因而烧成后釉色浅淡匀净,似蔚蓝的天空,呈色稳定。
康熙天蓝釉色泽较为浅淡,呈色稳定,色调的变化前后差异较小;烧造的器物无大件器,以陈设器和文房用具为主。器物外底部一般施白釉,多数写有年款,格式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清康熙
故宫博物馆藏
雍正天蓝釉色泽有深有浅,色调的变化较为明显。器物烧造的数量和种类也比康熙时期有很大的增加,从造型来看,新出现了玉壶春瓶、天球瓶、纸槌瓶、象耳瓶、方瓶、鼓式罐、莲子罐、板沿洗等。器物的外底一般是与器身一致的天蓝釉色,而不似康熙时期的白底。
天蓝釉双龙耳瓶 清雍正
故宫博物馆藏
款识有常见的有两种格式,一是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二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没有边栏;另外还有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篆书款和“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的。
同时还有一批小壶、茶壶、僧帽壶、棋子罐等署有“朗吟阁制”青花楷书款或篆书款,这应是雍正作为雍亲王居住在圆明园西峰秀色时期烧造的。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 清雍正
故宫博物馆藏
乾隆天蓝釉色泽与雍正时期相仿,器物造型大多延续康、雍时期做法,以水仙盆、菖蒲盆、花插、各式花瓶以及鱼篓尊等陈设器为主,器物外底与器身为同一的天蓝釉色,署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或描金款。
清乾隆天蓝釉八宝纹抱月瓶
御承堂博物馆藏
弘历观荷抚琴图局部
古人对生活之美的感知是极为细腻的。冬日铜炉赏雪,春来白瓷品茗,炎炎夏日,一抹蓝釉,便成为人们贪恋的清凉,插花、盛冰、供瓜果,瞬间感觉温度降低了好几度呢。
戳下文,再读一篇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