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御承学堂YuCheng ClassRoom 历代凤纹大赏

历代凤纹大赏

时间Time:2021-04-28 16:05 作者Author:王玉珏


正所谓“龙凤呈祥”,龙与凤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祥瑞图腾。相比较龙的威严神秘,凤在人们的心中更觉亲近美好。《说文解字》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鸛颡鸳思,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太平。”这般美丽神圣的动物,自然能引得艺术家们灵感如泉涌,创造精美绝伦的作品。


凤纹,又称“凤鸟纹”,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鸟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良渚文化时就已经有了明确的鸟纹,人们相信鸟能沟通上天,因此创作了大量鸟纹神器,这些带着祈愿的图腾随着时间的演变,也就产生了凤纹。自商周出现之后,凤纹便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成长着。


先秦凤纹


史前时代的凤形较少,难以与其他鸟形区分,现有最早的典型凤鸟玉器有石家河文化的凤形玉环,造型十分优美。


石家河文化 凤形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诗》曰:“天生玄鸟,降而生商。”由此可见商周时期凤凰神鸟象征了统治者的“天命”,用于统治阶级的玉器和青铜器之上。此时凤纹为侧面,对称排列,凤冠大多为花冠,作卷体式,尾羽极富变化,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形式,整体形象雄浑肃穆,厚重古朴。


商 玉凤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时还出现了极富神话气息的“人凤合体”与“龙凤合体”玉器,很明显这体现了神巫文化的图腾崇拜,巫希望借助凤凰神鸟飞向上天,面见天神,以求庇佑。我们在战国时期帛画中所见的人与龙凤同绘现象,很有可能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商 凤冠玉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 人物龙凤图

(湖南省博物馆藏)


秦汉凤纹


秦汉大一统之后,凤纹也逐渐定型。《韩诗外传》言其:“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此时的凤纹与其他纹样一样,有着汉代古朴大气、浑厚遒劲的独有特色,凤鸟的形态多为高视阔步,展翅飞舞的姿态,足以让我们窥见大汉气势。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神鸟,如鸾鸟、朱雀、长离、鹏等等,都由凤鸟变化而来,也大量出现在了器物装饰上。


汉 朱雀纹瓦当 

(河南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凤纹


诗人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而魏晋时期亦可谓是“国家不幸佛家幸”。此时战乱四起,“南之建康,北之洛邑,寺逾千百,僧至亿万”,可见佛教的繁荣。凤纹也必然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开始大量与植物花卉结合,例如忍冬纹、莲花纹等,装饰题材更为丰富多样,造型灵动潇洒。


南北朝凤鸟纹铜镜 

(晋祠博物馆藏)


云凤纹玉珩

(北齐库狄逥洛墓出土)


隋唐凤纹


雍容的凤凰可谓是与盛唐气象最为贴合的美好祥瑞了。唐人爱凤,留下了大量与其相关的诗歌文章。比如诗人李峤就写过:“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唐代繁荣的社会环境、多民族交流的开放理念让凤鸟纹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南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对唐代的艺术风格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一扫前朝古拙质朴的特点,追求“以形写神”。凤鸟纹也在这种革新中变得更为生动传神,富丽雍容。


受唐代审美影响,凤鸟纹整体造型更加趋于“鸟形”,多为立姿,鸡冠鹰嘴,鼓腹翘尾,饱满丰腴。佛教影响下多有卷云纹、花草纹伴随出现,这也是后来经典纹样“凤穿牡丹”的早期雏形。唐代凤纹出现在铜镜和头饰上居多,采取刻花、印花技法,凤舞鸾歌,生意盎然,意趣生动。我们也能从这些进入世俗生活的凤凰纹样中得以窥见盛唐的安定富足。


唐 三彩凤首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凤纹


宋元两代凤纹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唐代的立姿变为了盘旋飞舞的形态。此时我们所熟悉的凤凰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宋书·符瑞志》形容其为:“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蟹立而鸳盘思。”随着宋代文人风气的盛行,凤纹也显得清隽雅致,怡然祥和。羽翅舒展,长尾飘逸,线条柔和细腻,刻画精致。


宋代开始,凤鸟纹大量与固定的几种辅助纹饰结合,如品字云纹、如意云纹、朵云纹、花草纹等,以表如意吉祥,并通过刻花、划花、印花等工艺大量出现在了瓷器上。比如政和年间的“凤穿牡丹”纹样,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已逐渐成为固定搭配。


宋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彩瓷开始盛行,凤纹的装饰也由刻花、印花变为笔绘为主,出现大量青花凤纹瓷器,设色明艳美丽,浓淡相宜,又较之宋时有所不同。且元人能征善武,在融合了汉人的修雅之后,其凤纹又多出一份刚柔并济来。


元 青花凤首扁壶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元青花凤纹四系方瓶,御承堂博物馆藏

2017年至2019年被山东潍坊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借展


明代凤纹


时间的洪流淌至大明,龙凤纹的发展都到了顶峰,也与君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龙纹象征帝王,而凤纹则伴其身侧,成为了皇后的代名词。《孔丛子·记问》道:“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既有“龙凤呈祥"之意,那自然少不了龙凤纹。明时龙凤纹多为凤居左,头朝下,龙居右,首向上之态。


明宣德 青花穿莲龙凤纹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初流行的“羽翼尾凤纹”还是从元代发展而来的,后来逐渐诞生最为经典的“团凤”纹样,与织物上的“团花”、器物上的“开圆”相配适,独具一格。明代官窑所制团凤纹以“卷草尾”与"羽翼五尾”组合最常见。此时的凤凰“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眼长、腿长、尾长”,与各类其他纹饰结合形成了“云凤纹”、“草凤纹”、“花凤纹”等等多种纹样。


明宣德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相比较龙纹的禁忌,凤纹在民间也深受欢迎。许多民间瓷器与其他工艺品上都可以看到凤鸟的身影,生动拔新,与宫廷凤纹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凤凰形象更为丰满。


清代凤纹


清代的手工业较之明时更为发达,又兼之康雍乾爱瓷,“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凤纹瓷器也变化得更为丰富多样。双凤纹、团凤纹、夔凤纹、凤凰牡丹纹、龙凤纹等等,都成了固定的装饰规范样式。尤其是彩绘瓷技术成熟,釉上彩技法多次创新,凤纹与前朝相比更为艳丽,细节刻画精益求精,色彩繁复,美不胜收。


清康熙 斗彩红龙凤纹盖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伴随着龙纹与凤纹各自的创新,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在官窑瓷器中出现,清代龙凤纹也变得更为复杂多样,花样百出,显出一派富贵气象。


清光绪 粉彩龙凤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纵观上下千年,我们的文化血脉里一直盘旋着神圣而美好的凤凰神鸟。由先祖的图腾到如今的吉庆图案,凤纹在传承的智慧中发展、腾飞,承载了中华民族极富生命力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而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正如这凤凰的翅羽一般,永远熠熠生辉,日久弥新。



设星标🌟


给雅赏设个星标吧,这样您就能及时收到每天的收藏知识啦!每天一条收藏资讯,关注我们不迷路~



❤️添加御承君个人微信,更多收藏精彩!


戳下文,再读一篇

蔡暄民:从汝窑展看博物馆的职责

最萌文物“猫jiojio”火出圈!各大博物馆文物萌主前来挑战~

佛首“回家”的路

釉色魅“惑”:绿釉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